鹿港老街(原指鹿港古蹟保存區,現指古式商店街)主要由瑤林街與埔頭街連結而成,包括意和行、新祖宮、桂花巷(鹿港城隍廟前)、鹿港公會堂全長五百餘公尺,是台灣最早的老街。鹿港老街保存早期商店門牌建築,長條型閩式建築建築,結合一進房店面、二進房住家、三進房後院三大功能,房屋總長度從四十米至七十米不等,此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特色。
「富貴三代,方知飲食」,鹿港在清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,是最繁榮的黃金時代,與中國大陸通商,舟車頻繁,百貨充盈,行郊林立,經濟繁榮,在「吃」的方面,山珍海味、奇饌佳餚,飲食之精美,自然高人一籌。昔日的酒樓飯館,手藝及滋味仍為老一輩所津津樂道。除了豐富的滿漢全席外,其它如飲茶品嘗的甜食,休工閒暇時裹腹的點心,都是各具特色,膾炙人口[16]。
鹿港茶點:傳統茶點,主要源自大陸泉州師傅之手藝,將此傳統茶點輔以好茶,個中好滋味,一試便知。較具盛名的有「鳳眼糕」、「口酥餅」、「豬油糕」、「綠豆餅」、「石花糕」、「瓜子糕」、「雪片糕」、「狀元糕」、「五香糖」、「龍晴酥」等均是糕餅舖推出之名產。其他在市集小販攤上的「麥芽酥」、「龍鬚糖」俗稱皇帝點心、「牛舌餅」、「涼粉粿」、「車輪餅」也十分可口[17]。
鹿港點心(小吃):點心一般是正餐以外,工作中間嚐用的,即是所謂「小吃」。較為老輩所稱道的有鹿港「肉粽」【以豬肉、沙蝦、香菇、竹筍四味作餡,配以蝦頭蝦殼熬煉的鮮湯】,菜市場的「切仔麵」,特殊口味「燒肉圓」〈鹿港俗稱「燒肉迴」〉等均是齒頰生香的點心,其他小攤上販賣的鴨肉羹、「肉包」、「蝦丸」、「豬油荖」、「烏魚子」、「水晶餃」、「當歸鴨」、「豬血麵線」、「牛肚湯」、「菜頭粿」、「芋圓」等也各具其香味,引來不少老饕的光顧[18]。
牡蠣之養殖為鹿港鎮漁民經濟命脈,此外鹿港的農特產品及海鮮小吃,不勝枚舉,如:蚵仔酥、蚵仔炸、蚵仔煎、蝦猴、麵線糊等,都是鹿港著名的特產,吸引了許多饕客前來一飽口福。
民俗糕點:其他特藝,如米雕由糯米包餡搓成各種動植人物形狀,諸如:龜、桃、螃蟹、瓜、果、人雞,魚等,糖塔是由熔糖加色倒入木模,塑成龍鳳、寶塔等形狀,以上兩者均為民間祝壽及祭神所供奉的食品,也都用傳統的手法來製作。
1966年設立鹿港分台,早期是對中國大陸廣播,中波發射機有兩部,一部600千瓦,使用612千赫,主要轉播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國語節目,另一部為1000千瓦,使用1008千赫,主要轉播中央廣播電台的國語節目。
桂花巷藝術村的前身是七棟日式宿舍,於日治昭和年間興建,為日本官員所遺留的建築;在2009年修建完成,經過整修後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間藝術工作坊,全年皆有進駐藝術工作人員,可近距離觀賞與接觸、DIY體驗創作的樂趣(於假日進駐藝術工作人員較多)。
面積三公頃,植樹種類與數量極多。
現為鹿港超大型活動主要場地,如2011年台灣燈會
草地、林木、小橋流水、無障礙步道及桌椅
彩虹步道、迴響廣場、攀岩沙坑及綜合遊樂區等四大主題區
建設福鹿河濱公園時,將鹿港端午龍舟競賽移至此處舉行
2015年將每年鹿港端午龍舟競賽移回此處;2015年8月29、30日將舉辦第3屆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。